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重阳节唯美诗词大全(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

longge 10-22 15:28 阅读 我爱育娃
重阳节登高或者登山,已经是沉到普通人的意识当中,比如现代的人多会在重阳节前后旅游,选择的地方,多半是祖国山川中的著名大山,从现实角度,也很好理解,秋天气温降低,水

重阳节登高或者登山,已经是沉到普通人的意识当中,比如现代的人多会在重阳节前后旅游,选择的地方,多半是祖国山川中的著名大山,从现实角度,也很好理解,秋天气温降低,水边多寒,而登山可以锻炼体能,享受阳光,更是高山绝顶,视野辽阔,心胸开朗。现代的人的自洽在于,晚秋本来假期就多,不在此时,更在何时?

但是重阳节登山,又是传统古俗,那么这个登山登高成为全民运动,究竟是起源于什么时间和地方呢?

重阳节唯美诗词大全(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唐诗非常有名,写出了唐朝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是十五岁的王维在长安所做。那么这里很自然写到了是在长安过的重阳节,却在这天思念老家山东的弟弟,想必他此时重阳节正和家人朋友们登高,结果分发茱萸的时候,发现哥哥不在身边,一定有所惘然。

这个十五岁的王维的诗,为什么会流传呢,他又不是进士,此时还是一少年。原因就在于这首诗一定是做在重阳节的登高聚会上,来的人都是名流。当时的王维正以新锐音乐少年游走于贵族府邸,在重阳节的宴会上,有他表演才艺节目的段落,自然在歌舞之外,是大家炫耀诗才的时候。

如此简单真挚的诗句,出自十五岁少年之口之手,自然广泛流传。

那么可以想到长安城,也有重阳登高,更热闹,虽然具体地方是高楼还是附近的山区就不知道了。

也就是说王维时代,重阳节登高早已经流行。而且并不是登高诗不是他首发。

重阳节唯美诗词大全(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唐中宗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这是一首早唐中宗的九月九日登高诗,他的阵仗极其大,在长安附近的渭亭登高,流传下来的诗作就有二十来人的作品,涉及到朝廷各类官员,估计浩浩荡荡百官都参与了。

皇帝这首诗,写得端正平和,但是也浩荡。乘着秋天,带着百官登高,皇帝亲自赐酒,

这皇帝很明白典故,所谓长房萸,就是茱萸,但是有一个典故。在南朝梁国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记载,费长房是东汉的术士,汝南人桓景是他的徒弟,有次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当有灾。你要快点让家人各作红色的袋子,将茱萸绑在手臂上,去高风地方喝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如言,九月九日,齐家登山。晚上回来的时候,见鸡犬牛羊都暴死了。

这个故事被认为是重阳节登高的起源。

这个中宗皇帝还是很爱读书的,居然用这个典故,那么也果真他的臣子的应制诗里,有很多,都谈到了这次登高,是祝福皇帝长寿,国运永远,还有一个,就是登高辟邪。

重阳节唯美诗词大全(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

那么南朝梁国吴均的这种记录有几分真实呢?

一,说明在南北朝时代,梁国就已经流行普通人的登高,而且是扶老携幼,全家登高,带茱萸,和菊花酒。

二,这个故事上推到东汉,肯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梁国之前的人这么崇尚重阳节登高,这就不能不说两汉,尤其是东汉,经常发生的疫病,当时政府救灾也很全力,认为是时气不和,广泛使用草药救治,而常用的草药中,菊花和茱萸肯定广泛地使用。这两种药材至今在中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看这个故事所描写的,类似于逃避即将到来的疫病的做法,找个山上躲起来,配备足够的药材,等待疫病的过去。当然这种时间段肯定不是一天,但是深刻的记忆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了。

四,重阳节是菊花和茱萸开放和成熟的季节,防未病,祝长生,登高也就成了其中的一环。

五,可以看到重阳节的登高民俗有一部分是在人们和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形成并强化的。

重阳节唯美诗词大全(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

那么重阳节起源于先秦,那个时代,重阳节就不登高吗?至少没有资料表明,是全民登高。

最早记录九月九日风俗的,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录》

西汉早期汉高祖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以知道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传自先秦时代。因为这里描写的重阳节风俗已经很全面,佩戴茱萸,是因为茱萸辛香,可以预防季节转换时一些时疫,吃菊花或者蓬草糕,也是因为它们具有药性,饮菊花酒,是菊花性寒,明目养肝去火,消除秋燥,用酒酿制,驱寒润身。以一个汉朝初年的宫廷,就有如此完善的九月九日过节的传统,绝不是他们的创造,只可能是先秦时代宫廷或者民间固有的做法。

汉高祖重阳节登高,没有迹象可寻,但是汉武帝,有可能登高,因为他好神仙,在未央宫,他打造了一个豪华巍峨的仙人承露台,基础台阶20丈,高大的柱身30丈,那是长安标志性建筑, 去长安二百里可望见。我当然没有算清楚这到底有多少米,反正这个数字挺吓人。

而且承露台,要的是秋天的露水,据说神仙都是喝的这样的露水,汉武帝重阳节,就算不是爬上仙人柱的顶端,他也一定会站在20丈高的基台上,诚心祝福自己,并喝下露水。

至于汉朝之前的国君皇帝,登高祭祀是他们的日常功课。他们的登高和民众无关。

应该说民众登高的习俗,开始于疾疫高发的东汉,主要是辟邪,但是魏晋时代登高的内容里,加上贵族式的宴饮。

重阳节唯美诗词大全(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

魏文帝曹丕 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 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里传达了什么信息呢,人们喜欢九月九日,因为九为阳数,民间认为这是祝福长久的意思,所以要享受美食,登高聚会。他特地给大臣钟繇送上了一束菊花。

实际这是皇帝对重阳节民俗的肯定,肯定了这天,享受宴会,而且是高山上的聚会。

在荆楚岁时杂记里,也写了,这天普通的民众习惯在高山野地席地而坐,进行聚会。

但是曹丕无疑是重阳节的推手,重阳节聚会里,就有了贵族的宴会歌咏。

晋朝的大官恒温九月九日率领部下登高,就是有名的龙山会,其中有个下属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游览美景的孟嘉浑然不觉,有文人就写文嘲笑,结果孟嘉写文反击。虽然文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是登高作诗作赋的传统流传了下来。

到了唐朝之后,无论是帝王重阳节登高,还是文士重阳节登高,都免不了作诗抒发。

成就了大量的重阳节诗词歌赋。

重阳节唯美诗词大全(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朝杜甫《登高》

最有内涵的重阳节登高唐诗,当属于杜甫的重阳节登高。56岁的杜甫已经他生命的尾气。他有感觉。故乡在洛阳的他,自安史之乱以来,十多年颠沛,落脚在四川夔州,这里大山大水,但是也是崇山峻岭,隔绝了故乡。

如果在安定的家乡,此日亲朋好友登高聚会,遍戴菊花,和菊花酒,祝福长生长寿。但是在这偏僻的地方,他看管着公家的果园,也小有积蓄,但是回乡之路仍旧是风险良多。

季节到了重阳节的晚秋,他也预感到生命虽然如同菊花一样在坎坷贫寒里努力绽放,但似乎,真的疲惫了,像真正的深秋的落叶一样,随时凋零。

他一个人登上了临近的山峰,重阳登高,从前是祈求长寿和快乐,但是现在是望乡。

一个人的登高,天高云淡,风声里夹杂着这里的猿啼,那如泣的猿猴的叫声,是那么凄凉。好在视线下的江滩有这个季节的沙鸥白鸟,显得景色有秋天动人的清新明丽。

然而,他视线向远,是无边晚秋红色黄色的树林树叶,在风中,或者无风自落。

长江沿着深秋的峡谷奔腾,如不可逆转的岁月,带着命运惊人的能量,奔涌不回头。

我当然会感到悲凉,感到悲秋,我这是在他乡,十年漂泊为客,短短百年生涯,我已经接近花甲,却已经如此操劳而多病,在这异乡的重阳节,独自面对滔滔江水,如同看到自己的命运。

我这霜一样的鬓发,是真正照应了这秋天啊,命运给的艰难苦恨,此时都在我的身上,还在继续。

都说重阳节的酒,可以解忧,可是我为什么喝不下去,我拿着酒杯,里面是这个季节的菊花酒,带着淡淡的浊黄,它停在我的手上,他乡酒,何以似故乡。

杜甫作了最艰难的决定,带着多病的身体,雇船回乡,他要去故乡喝口真正的菊花酒。

他的生命停止在两年后的一条船上,那条船,带着他,怎么也走不出他乡的水路。

重阳节唯美诗词大全(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

他在夔门的登高,成为了震撼人心的名篇,他的重阳节,不但他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让所有人感到了重阳节厚重的底蕴和深沉的情怀。

文章评论

重阳节唯美诗词大全(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