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诗词四首赏析(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白居易和苏轼都是治水专家,他们敏感于霜降节气,这是为什么?
节气行至霜降,长江中部的早上有露水,想必北方的夜,会看到霜,并有霜花凝结在秋柿上。
有露和霜的早晨,通常都是高晴的天气。这不,明丽的太阳光直接射到床上,和夏天相比,此时阳光明丽却不燥热,空气干净得仿佛灵魂都轻盈起来,不用翅膀,已经在蓝天下飞翔。
这是因为霜降节气,昼夜温差更大,让空气和草木中的水分,更多凝结成霜露,大气中的水分更少,太阳折射减少,所以让人感觉阳光明丽,视野开阔。
那么人体的皮肤还略微有一点异样,那就是感觉皮肤紧绷,略有干燥,通常家人会让你涂点护肤霜。这也是霜降的一个明显特点,你感觉皮肤表面的水分在减少,有的人觉得自己好像瘦了那么一点点。
是,霜降节气和气候中的水有关。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很多和水有关,这是古代农业生产,依赖天然的霜雪雨露。其中九个节气都涉及到天然自然界的水,雨水,清明,谷雨,小满,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那么霜降节气的水,有什么特征呢,当然北方出现了霜,其他大部分地方会有晨露,降水明显比以往时段减少,而关于河流,古人虽然不清楚,河流和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循环和联系,但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他们认为,霜降时节,是河流水流减少的重大时期。
白居易是一个非常爱民注重农业的地方官,四十多岁调任九江司马之后,这里地处长江中下游,年年水患。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可)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居易《大水》
每年浔阳的郊区,水灾必然会来一趟,大水来的时候,房屋飘荡,城墙倾塌,江水仿佛苍茫的大海,浩荡连着远山。风卷着波浪,上头是火热的太阳,工商抛弃了店铺,牵着牛马登上高山,农民最可怜,还要按时交税,问题是交了税,哪里有钱搞灾后重建,农业是一塌糊涂。这个时候只有船夫的生意好,他哪里管别人,只顾着他的蝇头小利。
我拿这些现象无可奈何,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但是九月霜降节气之后,大水和河流的水,就干涸了,居然有水的地方变成一片尘土平地。
那么他说到了一个古代的气候的自然现象,就是霜降节气之后,基本就没有什么水患了。
白居易在浔阳还是努力治水,但是这个地方太大,在人力的抵抗之外,只能依靠自然的调节。所以他对霜降这个节气非常敏感。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白居易《岁晚》
他认为霜降节气,是天地中所有的水开始收敛收藏的时段,它们不再以汹涌浩大的姿态,或者以充沛的雨水降临人间,而是返回到深山里休息,这时候山林的树叶也落了,这是天地万物开始收藏归零的时段。每年到了晚秋和冬天,天地间的万物,都回归最朴素的状态,包括了水。
他还认为此时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也差不多,想回家休养或者进入低迷期。
这是白居易对霜降自然界变化的理解,其实抛开没有足够的现代气象学支撑,在感触上还是基本是说得过去。现代气象学上,因为随着太阳直射南移动,北方冷空气占据中国大部分地区,海洋的暖湿气流逐渐退出大陆,高山上的冰川河源,开始进入冰冻期,导致下游流水减少,而降雨也明显减少,自然江河湖泊的水位,就不断下落。
古人虽然没有这些科学知识,但是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会在霜降之后的秋冬,安排疏通河道,修建水利,以预防来年的水患。
那么白居易50多岁,以朝堂高官而兼任杭州刺史是什么缘故呢?有人说,是他不满意朝堂斗争,想做地方官,安逸又多金,实际不是。是江淮这带有三四年发生旱灾和饥荒,甚至有百姓杀掉了地方官哄抢官粮。白居易有过基层丰富的治理经验,在九江治理过水患旱灾,所以他就主动要求到灾区来。
那么他到杭州,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疏通整理西湖,而且也应该是这年秋冬,因为本地大旱,水位降低,他疏浚西湖,建立西湖大堤,使西湖蓄水量增加,又建设涵洞,沟渠,一将西湖水引进杭州城,二是可以进行泄洪。
第二年春天,西湖治理成绩就显示出来,到了夏秋,就是检验西湖治理成绩的时候,这个时候,西湖长堤垂柳,荷花盛开,水满齐天,而且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都得到保证。
他是名副其实的治水专家。
正是这样的实践经验,他对晚秋霜降后的秋水,别有一番感情。
因为秋冬之存在的水,是水的底线和底色。他特别喜欢霜降之后,静静的秋水。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
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广狭八九丈,湾环有涯涘。
浅深三四尺,洞彻无表里。
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
迎眸洗眼尘,隔胸荡心滓。
定将禅不别,明与诚相似。
清能律贪夫,淡可交君子。
岂唯空狎玩,亦取相伦拟。
欲识静者心,心源只如此。”唐朝白居易《玩止水》
很多人喜欢流水,但是安静的人喜欢静止的水,流动的水最利于树木庄稼的生长,但是静止的秋水,你可以观察它的形状和范围。
白居易喜欢静止的水,恐怕是浔阳江上的水患,带给他最深刻的记忆吧。而他喜欢静水,很大原因,也是在秋冬可以看到最低水位的水,以观察如何疏通和引导。
而静止的晚秋的水,也有独特的静美,让他安宁,思索自然与人生。
在霜降时节,早上的晨霜微风,染红了水中央的枫叶,这不大的池塘,还有绿苹点点。秋水清澈见底,照映蓝天。
这样安静收敛的秋水,如同君子底色,它安静在这里,仿佛人最明净朴素却洞察一切的心。
当你联系到白居易一生数次和洪水打交道,驯服水患,也就明白,他为什么喜欢霜降之后的秋水。
因为那是一种可以控制,可以赏玩的状态。
无独有偶。宋朝的苏轼,也有过和白居易相当接近的仕途经历。
40岁的时候,他出任徐州知府,这年徐州水泊梁山,秋天南清河水涨,大水包围县城,富户纷纷出城逃亡,苏轼身先士卒,带领当时可用的军队,军民同心,一起抗洪,夜以继日,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他的这年的重阳节,居然是在抗洪中度过的。“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重阳节已经是晚秋九月的上旬,风雨重阳让这座城市岌岌可危。那么水灾是什么时候缓解的呢,是霜降节气。
所以苏轼对于霜降也特别深刻。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这是46岁的苏轼贬到黄州作的一首词。在黄州他已经不是地方官,是有罪名被监管的小官。在晚秋和朋友登高,他看到一片晚秋明净的山水,第一句话,就是“霜降水痕收。”
霜降时节,大水下降,洪水收敛,那江水中露出了一块块沙洲,上面还有摇曳的秋草,好一个明净开阔的时节呀。
这句诗大气而美,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你会发现他和白居易一样,对于霜降这个节气和水的关系分外敏感。因为他们都经历过真实的水患,也经历过人生的沧海桑田。
虽然这首诗写得是贬谪后压抑没有出路的情怀,但那种霜降时节的天地开阔静美和大气,还是落到了人的视野心间。
苏轼和白居易一样,是将自己融入到真实爱民的实干官员,所以对于霜降节气,别有一种情怀。
52岁的苏轼同样也和白居易一样,当杭州市长,他在白居易的基础上,再次治理杭州西湖,将这里打造成宋朝的人间天堂。
那么看他们的霜降诗词,你会别有一种感受,他们不仅写的是节气和美景,还有浓浓的爱国爱民的实干和情怀。而正是这些真实的人生积淀,才让他们的霜降诗词,格外大气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