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古诗词大全(冬至至后日初长,冬至阳生春又来)
寒冷的仲冬,在当代人的眼中和体感上,是冬天深重的时候,春节远在一个多月以后,这中间不知道要领略多少风霜雨雪。冬之寒冷漫长,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现象。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仲冬有一个重大的节气,冬至,在古代非常之隆重,不亚于过年。
冬至是夏商之时,就定下的四个重要的节气之一。古人崇拜太阳,并以太阳的运行作为一年划分四季的坐标,当太阳的影子在日晷上呈现最纤长的影子,这天的这个时段,就叫做冬至。冬至的含义,是冬天里,太阳达到向南移动的极致。至是最远,极致的含义。
此时白天最短,太阳角度最低,此夜最长。然而当太阳跨过冬至节点,即刻回归,白天会逐渐延长,黑夜变短。太阳又开始新一轮的向北运行,带来温暖,孵化春天的万物。
古代皇帝是自然天神的化身,代表着阳光,冬至这天极其具有时间和精神的意义,所以周朝将这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而天子自然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太阳回归的同时,彰显皇权的无可动摇。
在汉朝之后,年推迟到元月,人们更有春天的感觉,但是冬至却是帝王包括很多懂得天文节气人们心中最重大的关于太阳的佳节,所以历代皇帝,在冬至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天大礼,这是最重要的祭祀,一直延续到清末,而***总统袁世凯复辟称帝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冬至节这天祭天,这是古中国皇权体系的最后一次冬至祭天大礼,可以看到冬至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不祭天,怎么能够叫作皇帝,又或者皇帝不祭天,就没有得到最自然的合法的授权。
袁世凯复辟虽然是笑话,但是许多历史书上,还是将他看作皇帝,当然是个可供笑谈的荒唐皇帝。
虽然当代的人,已经不大知道冬至节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民间仍旧保留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农村仍旧有着关于冬至的遗俗和谚语。让我们通过诗词来了解冬至,来看看这个节气和节日蕴含的特殊的美好。
汉朝之后魏晋南北朝,经历数个政权,甚至是政权并峙的分裂状态,但不妨碍此期间的每个国家和君主,都要隆重对待冬至。政权是分裂的,文化却是统一的。
“日月不留,四气回周。
节庆代序,万国同休。
庶尹群后,奉寿升朝。
我有嘉礼,式宴百僚。
繁肴绮错,旨酒泉渟。
笙镛和奏,磬管流声。” 西晋 · 张华《晋冬至初岁小会歌》
这是西晋皇帝和大臣庆祝冬至,这首诗应该是作为庙堂奏乐的歌曲,由乐工在殿堂内唱颂。节奏欢快庄重。既写出了当时百官和皇帝升座朝拜的盛况,也在当时烘托出一种典礼的氛围。
那日月流逝,又一年的新气回转过来,萦绕在天地之间。
用庆祝的方法迎接这新的开始,各地的人,都在这天放假。
而我们在庆祝太阳和皇帝的寿辰举行仪式。
用最华丽的礼仪,宴请臣工。
在佳肴和美酒间,笙箫合奏啊,大家欢聚一起,庆祝美丽的佳节。
当然魏国,宋齐梁陈都有。政权是割据的,冬至却统一古老中国,这是文化的魅力。
隋唐大一统,那就更是隆重。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六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中唐 · 权德舆《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 》
权德舆中唐宰相,冬至头天或者头几天,就在京城南面的郊区忙着各种皇帝祭天的事情。
他们睡在郊外临时的住宅和帐篷里,那个时候,还没有搭建专门祭天的天坛,祭天礼仪考验的是负责此时的丞相的协调调度能力。作为大典,几乎所有重要的官员都会参加。
而且这是从子夜交节就开始的祭祀。因为到天明的时候,乐曲已经循环奏了六次和九次,这当然不是说,时间漫长而拖沓,而是说,礼仪的隆重,要的就是这样的排场。
从半夜里,就要仰望星空,进行祭祀,奏起金石音乐一直到天明。
到天明什么时候呢,就是早上真正的太阳出来,达到高潮,大家叩拜欢呼,庆祝这冬至的太阳还有高高在上的皇帝,保佑国泰民安,万方太平。
虽然冬至的朝拜大典如此繁琐和辛苦,但是能够一同参与这样盛典的大臣,无不感到荣耀和福气。
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也算是虔诚为国家和百姓祈福。
那么对于百姓来讲,冬至也是一个新的日子,新的开端,因为太阳是新的呀,它不但新,而且按照规律,它会越来越温暖,白天会越来越长,这难道不是寒冬里最动人的希望吗?
“献寿人皆庆,南山复北堂。
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初长。”唐 · 姚合《和李十二舍人冬至日 》
普通人要拜贺自己的父母,这美丽太阳的日子,要祝福长者长寿,到处欢乐笑语一片,让沉闷的冬天有了特殊的热闹和活力。
而且这个日子如此吉利,从今天开始起,阳光又回来了,白天又长一点,大家沐浴在这样的阳光里,真是天增岁月地增寿,一起寿比南山吧。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唐 朝· 杜甫《小至(至前一日,即会要小冬日。)》
从杜甫的这首诗里,可以看到在唐朝,冬至节的庆祝在民间不只一天,比如冬至节前一天,叫做小至,或者小冬日。可以看见民间冬至的热闹。
而杜甫这首诗最美的,也是写出了普通人对冬至节那种美好的感受。
虽然岁月流逝,又到了一年岁尾,但是冬至节这天太阳回归,是春天又来的征兆,也可以说,春天伴随着太阳已经回归了呀。
古代的女子长日刺绣,多份光阴多分针脚,而冬至这天的太阳渐渐日长,仿佛丝线又添了一线,又多了一分锦绣。后来形容冬至节这天的太阳,往往用添彩线,才形容那种白日光阴的美丽。
而冬至节也有古老的应节仪式,说是这个节气,玉管会自动飞出蒹葭灰,代表阳气浮动,大地春回。
虽然杜甫此时还在四川,日子也过得清苦,又是寒冬,但是冬至节给他带来了精神的喜悦和振奋,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开始,不如意就让它过去。
那岸边的柳树也快发芽了,那梅花也快开了,寒冷里自然有不灭的生意。
虽然颠沛他乡,但也要振奋精神,用崭新的心态迎接未来。
杜甫这首诗写出了普通人在冬至节那种喜悦和希望。盼望着盼望着,太阳回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而冬天的寒冷,也就不那么令人难以忍受。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唐 · 杜甫《至后》
这首杜甫的诗,其实也是写的冬至,因为冬至节气段长达15天。
最醒目点题的句子是冬至这天之后,白天开始变得长些,阳光也就给人温暖长久的感觉。
在这样寒冷的冬天,最初最美的回归的太阳里,你最初想到的什么,就是最深的心情和愿望。
杜甫因为躲避安史之乱,从洛阳带着家人流离到当时的四川境内,已经数年。
这里虽然地气膏腴,杜甫也建了草堂,生活相对安稳,但是他心里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他想回故乡。他不是因为想闯荡告别的家乡,他是被战火逼迫,背井离乡。
当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肯定归心似箭。只是手上的盘缠或者还不够支撑漫长的旅途,所以冬至节这寒冬里明丽的太阳,一方面让他欢喜,一方面让他惆怅。
欢喜的是,太阳回归,天气日暖,正好回乡。想必家乡的冬至更加热闹有乡情。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惆怅自然是,这样的意愿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落实呢?
每到佳节倍思亲,至少在唐宋,冬至也是不打折扣的大节,他乡有他乡的热闹,故乡的热闹更令人向往,因为有不能割舍的乡情和人情。
“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
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开昨夜风。
罗幕翠,锦筵红,钗头罗胜写宜冬。
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 ”北宋 · 晏几道《鹧鸪天 其十四 》
宋朝注重农事,发展农业,而且冬至也更民俗化。
在农村,太平的生活让冬至节更加热闹,迎神,聚会,游村,而且女子头上,带着各种喜庆过冬至的头花头幡,喜气洋洋的人们,花团锦簇的装饰,热闹的笙箫宴会,让农村里冬雪寒冷里,别有一种人间的火红。
可以看到冬至至少是准备了好几天,因为冬至那天的太阳一出来,已经笙歌鼎沸。
这是雪后的乡村集会,已经不局限在一个村子里,大家纷纷走在路上,天气很好,云在高天,一路上梅花开在晴雪里。
这应该是在乡村祠堂举行的宴会,大家盛装济济一堂,女性的头上挂着红幡,也许是从家里带过来的,也许就是祠堂里有专门的人现做现写,人人头上插着,迎风招展。
冬至是太阳回归,这个曲指,很有意思,就是有人问什么时候过年,什么时候立春,自然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掐着手指给你答案。
春天不远了哦,大家一起喝酒,不要让酒杯空着,迎接明年的大有之年。
明清两代的冬至,皇帝贵族间的仪式比较隆重,比如祭天的天坛就是明朝之后建立的,改变了从前皇帝祭天临时搭建土丘的那种做法。但是民间,因为年关靠近,像宋朝那种农村聚会的狂欢就淡化了。但是在农村,还保留冬至祭祖的风俗,饮食中也有冬至吃饺子,养生和团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