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唯美诗词大全(先唐杨柳古诗七首)
杨最早的文字见于西周的金文和易书。周易上有:“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可以知道杨树在上古,就是一种高寿,易于成活的树种。枯死的老杨树上重新长出了新叶子,老人又娶了妻子,如同杨树有了传承和新的活力。
此时的杨,是指的的一切杨柳科的水边树木。这种天然的树木速生,易于成活,是古代普通人最实用的建筑材料和家园树种。所谓水杨,就是蒲柳,就是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一位普通的士兵,经历了征戍,千辛万苦,颠沛流离,踏上了回家的路,他看到离别时的杨柳,曾经是春风摇曳,下面站着他年轻的妻子,依依不舍,但现在回来,风雪满路,杨柳矗立在无边风雪里,只依稀认得模样,他的妻子知道他回来的消息吗?总之他在风雪中踏入村庄,等待他的,可能还是未知。
杨柳是家园之树,此时或者还没有流行折杨柳送行,但杨柳给人带来的那种舒缓的家园安定的柔情感觉,是特有的。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周 · 诗经 《东方未明 》
在诗经的《东方未明》里,是写的周朝贵族官员的愤怒。东方还没有亮,半夜里就慌忙穿衣裳。
胡乱穿衣裳,这么忙是为什么,是因为朝廷有命令,必须到达。
那没有文化,在农村里靠折柳就随意兴建小农舍的农民,此时却占据着朝廷重要的位置。
政令荒谬,昼夜不分,不知道什么时辰,颠倒无度,叫人气愤。
司章重要政令的人员肯定不会是农民,但是这里用“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来形容对方的粗鄙强势,像农村半瓢水的农民一样。
那么这首诗却给人带来另外的信息,那就是周朝的时候,农家用折杨柳插枝来兴建土地隔断,院落篱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就是杨柳的树种插枝成活利用,肯定在周朝之前,远推上古。
汉朝是个大一统的豪迈壮气的时代。灞桥在长安都城的东面,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修建灞桥, 灞桥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为长安冲要,这里位置非常重要,但是也时常有水灾,古老的智慧的人们在此地种植杨柳,以稳固灞桥基础。
《三辅黄图·桥》:“ 霸桥在 长安城 东。跨水作桥。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王莽 时, 霸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更 霸桥为 长存桥 。”
这是东汉或者距离汉朝不远的时期,是一本都城地理书,明确写出了折杨柳是西汉长安的送别风俗,此时的灞桥沿岸应该是杨柳茂密,车马频繁,除了国内的送别还有各种国际贸易商人在此,北去南来。人多,滞留多,自然形成一种送别文化。
一,折杨柳或者苗木送行,或起源民间更早,是迁徙搬家带上杨柳枝或者苗木的的民俗,希望对方不忘家园落地生根。
二,杨柳依依含着挽留的含义。
三,这里能够形成这样的文化,还是因为人多柳树也多,历代早春都有官方和民间的植树活动,杨柳存活率高,而折杨柳在西汉,是多重因素推高的送别文化,成为习俗。
你若穿越在西汉灞桥,这里小商贩兜售各种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杨柳枝条,人人手上一把,头上戴着柳叶花环,绝对是风景。因为灞桥柳再多,也经不起一波又一波的人攀折。实际折柳和种植柳树一直并行。
所以很快,这种折柳送别的风俗,由京师而扩展到其他地方了。
好在杨柳速生,到处都有。
“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
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东汉 · 张衡《歌》
张衡就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位,这里至少写出了东汉时期都城的人对于杨柳的喜爱。
当浩荡的东风吹来,太阳和温暖,让杨柳发出了柔韧的枝条。
无数鸟儿从南方飞来,翱翔停留在树枝上。
这里的杨柳,用的是“我”,拟第一人称,证明此时杨柳的地位终于从西周那种田园树木,转身成了大家喜欢的城市树种。其中灞桥烟柳的功劳也不可小看吧。为了防止水灾的杨柳,成为了***美丽的风景。在一些东汉的诗里,细柳夹道,种满通往宫殿的道路。
折杨柳盛行,是在魏晋时代。上至魏文帝曹丕,下到普通的人们,都留下了折杨柳行的诗歌。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
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
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
还附幼童子,顾托兄与嫂。
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曹魏 · 曹丕《折杨柳行》节录
这是战乱时代,人们折杨柳送行,带着无尽离别的忧伤,曹丕虽然才气赶不上弟弟曹植,但是他在做帝王之前,仍旧是一个很接地气的贵族子弟。他也看到了战乱征戍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的痛苦。这首诗是写给朋友的,因为他的朋友正好远行,家有妻子。
他能够想象对方在杨柳青青的河边和妻子孩子告别的场景。妻子还拉着他的衣裳,对方将孩子托付妻子和兄嫂,洒泪而别,因为家里穷。虽然文本中,只用了郁郁河边树,但是题目却标明了是《折杨柳行》,这首诗没有写柳,但是写尽了离别如柳一样的难舍难分和惆怅。
“春风尚萧条。去故来如新。
苦心非一朝。折杨柳。
愁思满腹中。历乱不可数。”魏晋 · 无名氏《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 其一 正月歌》
这组按月令唱的民歌有十三首,连带闰月也有诗歌。这是真正的民歌。
每首诗里,都有一句折杨柳,一是这组歌是风俗的体现,围绕折杨柳进行,二是每句都有折杨柳,重复循环,不断推高这种送别的情感,如同深情助词,加重情景和感情。
春风尚小,万物萧条,过去的时光走了,春天却又来了。
我的心情苦闷并非一天,手里折着杨柳枝,愁怀满腹,忧思缭乱。
那么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心爱的人,离开了她,她在苦苦留守。
十三个月里,看见所有的人间百花和人间快乐,她都不开心,她心里手里只有离别的杨柳,忧患丈夫不能归来,或移情别恋,或生死不明。
她在相思忧患中辗转,又常常要自己安慰自己,看起来实在是凄楚动人。
这样的歌要是循环唱完,只怕泪水都可以养活一枝柳树了。
南北朝时代,折杨柳一方面代表送别,一方面又是早春踏春赏春的活动之一,因为此时嫩柳插枝可活,折杨柳是早春踏青的一种风俗。当然含着相思。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南梁 · 萧绎《 折杨柳 》
这是南北朝梁国湘东王萧绎的折杨柳,此时他17岁,哥哥萧纲22岁,哥哥和他一样贵为皇子之一,此时哥哥镇守四川边境要地,萧绎有机会来到哥哥的驻地,在这里陪哥哥过年。
两个人兄弟情深,萧绎以其少年的敏感特别体会哥哥的心情。
这四川巫山巫峡,险峻漫长,这里有最美的垂柳。
我和你兄弟同心,一起折杨柳,一起怀念南京故乡。
这里的山如同莲花一样,一朵朵一瓣瓣矗立,这里的月光打在山上,到处阴森奇美而险峻。
我和你一起听着这半夜的猿啼,我能够知道你想念家乡。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南梁 · 萧纲《 和湘东王横吹曲三首 其一 折杨柳)
萧纲是湘东王萧绎的哥哥,他们相差五岁。他们拥有过互相信任的童年和少年,有着很纯粹的兄弟感情。
这首诗是写在他22岁,面对远道而来的弟弟,在四川陪他过年,心中是很感怀的。何况弟弟亲自吹着笛子,来歌颂这里的早春杨柳。他回应写到。
又是一年杨柳如丝的早春,又是一年折杨柳最美的正月季节。
那杨柳每天蓬勃茂密已经遮盖了黄鹂,看不见它们飞动的轨迹,而春风和煦,梅花纷飞。
我和你站在这城墙上,我看到的是自己颠沛劳苦,想到的是战事未完。
而我听着你吹的折杨柳,我听出了里面的深情,那是思念我,不忍离别。
我觉得写得非常的好,此时萧纲和弟弟萧绎同为皇子,还没有彻底领略成年后的血雨腥风,可贵在这种皇家子弟的情谊和感知上。
后来萧纲由太子而为皇帝,而后被奸臣侯景控制而杀掉,萧绎起兵消灭侯景,为他报了仇。
这是历史上难得的真心的帝王兄弟。
那么可以看到,到了南北朝时期,四川也有早春折杨柳的风俗。
在正月里折杨柳,也是年节风俗的一种,当然在这兄弟的诗里,又叠加了相思离别的美。
那么这种风俗到了隋唐,尤其是唐朝,重新修缮了灞桥之后,种植杨柳,且此时的杨柳多选用的是从四川盛产的垂柳,壮观柔美,有历史感。城市宫殿多有种植,折杨柳送别又成了一种继汉朝之后盛大的京城别离景观,诞生很多折柳送行的美诗。
追溯历史可以知道,折杨柳起自民间,有着生生不息,依依不舍。祝福,挽留,迎春等多种含义,汉朝长安是个兴起的高峰,到了南北朝民间已经普遍流行,到了唐朝,则形成了鼎盛的折杨柳的诗文化。
- 上一篇:杏花唯美诗词大全(早春春雨杏花六首)
- 下一篇:回忆童年的生活作文(《愉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