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赏读六首种树经典古诗(家家春近栽杨柳,一树新栽益四邻)
我国植树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上古的原始社会晚期,人们驯养谷物蔬菜的同时,培植树木,以期待结果和木材。植树广泛存在在古中国的日常生活。古代没有特定的植树节日,但是整个春季,都可以看成是植树期,一种是种植可以结果的果树和经济树木,另外一种,则是维护山林,敬重自然的常青树木的栽种和维护。
至今现存5000年以上的古木,在中国有五棵,其中四棵都是人工种植并且维护,经历了五千多年的自然风雨和历史沧桑,仍旧枝繁叶茂。这五棵古树的存在,也见证了中国古人,热爱植树,爱护自然的优秀传统和传承。
中国人和树木的关系,是依赖,共存,良性利用,感恩敬重,是和自然和谐共处,生生不息。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那么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实际中国非常的贫困,西方的坚船利炮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战争频繁,山林田园荒芜,人民生活困苦,但是,他们仍旧有着绿化山林,造福人民,修复自然的宏大愿景。1928年,将植树节定在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作为盛大的绿化节日保留下来、
那么公历的三月十二,应对农历的惊蛰节气和春分期间,正是春雷春雨,万木萌发,适合树木移植生长的好季节。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
树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 ”唐 · 于鹄《种树》
中国人爱惜土地,崇尚耕种,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会种上农作物,蔬菜和树木,这是先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不浪费每寸大自然的阳光雨水的馈赠。也正是这种爱惜和勤劳,让生命延续,生活品质提升。在种植的过程中,古人也领悟到繁荣和谐的深刻人生道理。
所以这首诗的开头,就写到,我种树不单是为了自己,也是方便邻居,有花有果,有树荫,可以遮蔽街道和庭院。
我在这城市里的小家园,种植上容易成活的树种,春天来了,花叶四展,就算山里的农民到了此地,也毫无不适应感,仿佛还住在他山中的院子里。
等到树木长成大树之后,我却老了,白发苍苍,却乐于看周围的邻居和小孩,爬上大树,去摘花折果,笑动四邻。
那么这首诗里含有深深的淳朴的古意。
种树就是为了让家园丰茂,让人们更幸福,那生生不息的,也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吧,还有人类和***的繁衍兴旺,一个和谐和传承的美好世界。
而他乐于这么做。
“爱君新买街西宅,客到如游鄠杜间。
雨后退朝贪种树,申时出省趁看山。
门前巷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境闲。
见拟移居作邻里,不论时节请开关。”中唐 · 刘禹锡《题王郎中宣义里新居 》
晚年后刘禹锡和白居易住在洛阳。实际他们都不算唐朝的贵族,两个人都是进士出身,且相对清廉,靠着官俸生活。在各自贬谪的艰苦岁月里,白居易拾起了少年在农村的热爱种植的兴趣,每到一个地方就收罗当地的特色苗木,先是自己种植,然后推广。刘禹锡则贬谪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几十年和山水人民相伴的艰苦而质朴的生活。
所以晚年的他们,都有一个爱好,就是种树,用最经济的方式,打造自己的家园,成为洛阳城里绿色的空间,他们这样的举动,也得到很多人欣赏和追崇。
比如这位六部的王郎中,就特地买到了洛阳一座住所。这个宅院阔大但是荒芜,因为里面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还能看到远处的青山。也证明这座园子,价格不高。
但是正是这样的荒芜,反而让人有了更多的操作和植树空间。
刘禹锡就说这个王郎中,上朝的时候正逢春雨,退了朝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家,去疯狂种树。而且写得很风趣,申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也就是朝廷退朝下班的时候,而这位王郎中抓紧时间走出办公场所,他要回到他的家园,看山植树。
刘禹锡就说,我羡慕你选择的这个好地方,门外交通便捷,门内风景开阔,且让人发挥的空间太多了。
我打算搬到你家附近来,这样无论什么时节,都可以欣赏到这自然的美景,大家还可以一起种树。因为刘禹锡也和白居易一样,热爱花木,有这样的好地方,不亦乐乎。
“一守中山四载馀,栽成芳树满郊衢。
州民如有某棠念,惜取清阴万万株。” 北宋 · 韩琦《种树》
西晋美男潘安,不单是容貌俊美,而且做事颇有才干和接地气。他在做河阳县令期间,看到这里的人们贫苦,因为温饱不济反而容易发生纠纷。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治理办法,就是引种大量的桃李树,春天满山桃花,夏秋满林果实,不仅缓解了当地的贫困,而且这个地方扬名,成为了旅游景点,而这里的人们笑脸如花,再也没有诉讼纷争。
那么从那个时候开始起,地方官员的主要政绩,就是当地人们的农业种植和收获情况。种植果树,不但可以弥补粮食歉收期间的食品问题,而且还可以绿化山林,改良土壤,多出木材,造福子孙。
所以唐朝白居易做地方官是率领人民在荒山上种植桃李梅杏,而柳宗元将柳州改造成真正的柳都。宋朝的苏轼到密州,正值那年大旱,在抗击了蝗灾之后,鼓励全城种植梨树,这些植树,都有效均衡稳定了当地的经济。
而韩琦则是北宋高官,他曾在河北定州做知州,并兼任安抚使,实际上是肩负保卫国家边境和振兴当地农业的重要任务。
那么他在这里,一方面整治军务,另外一方面,就是植树造林,种植果树棠梨。因为他曾经赈济灾荒,看见过因为灾害难民的艰辛悲惨。
这首诗是写在卸任之时,我在这里一呆就是四年,四年当中,我种植果树遍布城市和郊区。
如果这里的人们因为果树而怀念我,那么请他们珍惜这些树木,不要轻易砍伐,也要学会栽树,前人种树,福泽邻里子孙,要将这种种树爱树的方法和态度传承下去。
“舟下徐洪冻已开,故园远在赣江隈。
家家春近栽杨柳,江上行人且未回。“”元末明初 · 刘崧《将至徐州见人种树者 》
黄河在1855年改道北山东之前,一直是流过徐州的。那么黄河水患多发,人们是怎么对付黄河的洪涝灾害呢?疏通是一个方面,另外就是在黄河两岸遍种耐水的杨柳,起到固沙保堤,维护河堤和农田的作用,形成屏障。
那么种植柳树,也并非一劳永逸,年年都要种植维护补种,增加密度。
越是黄河水患多,这里的人们越是提前准备,在冬至之后,立春之前就已经栽种上了柳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春天柳树如果没有发芽,还可以有三个月的补种期。
而且杨柳的寿命不长,大约20年到30年间,所以每年都要种植大量的柳树,以保证河岸和土地的安全。
这也是明朝早年人刘崧,船一接近徐州,就看到了壮观的晚冬早春的植树景象。
从河道上的船上眺望岸边,家家都在种植柳树,一种忙碌而振奋的早春劳作,来平原上展开。
而他因此也思念自己的故乡,故乡赣江上的人们,此时就算不种柳树,桃李梅杏,总会随时栽种,好个田园之美。
“晚来雨初霁,烟火隔林微。
一径牛羊入,孤村桑柘稀。
长天下远水,积雾带岩扉。
月黑闻人语,溪南种树归。” 明 · 孙一元《晚霁》
这是一首别致的田园场景诗。
黄昏来了,雨水初停,我看见山林边上有小小的烟火人家。
我通过了狭窄的可供牛羊走路的山道,来到了一座山边的小村前。
这里景色荒凉,条件艰苦,看不到成片的田园和绿色。
我看了看四周,左边是高山,右边是江水,这是在长江边上一个并不富庶的山村。
我听见了路上有人在说话,原来是两个村民在打招呼,一个说,你怎么现在才回,做什么去了,一个回答,我去山边那个前头的溪水边,去种植了些树。
他种植的是些什么树呢?桃树,桑树,柳树,枣树。
这里可以看到明朝初年百废待兴的一种田园场景。
人们移居在此,完全要靠自我奋斗,和艰苦的条件做斗争。
桑拓稀少,证明这里之前就不富庶成熟,桑蚕养殖没有成气候,烟火少,这里人烟不多。
然而正是这样的场景,给了人无限奋斗和展望的热情。
趁着春雨,去溪边栽种果树,不多年,这里就会成为新的桃花源。
“贫贱关前业,休嗟命未亨。
田园不种树,花果何由生。
千沉两条路,看你如何行。
愿君牢着脚,前面有深坑。“· 北宋释怀深《拟寒山寺》
这虽然是首和尚写的禅师,但是朴素。
人的贫贱是因为你从前的作为,所以不要埋怨命运的坎坷,没有让你发达。
在田园里,荒芜时光,不种树种田,那么花果靠什么生长出来?
同样的道理,人的贫贱,一定是不够勤奋,在种树的时候没有种树,自然也就收获不到甜美的果实。
人生之路无非生死,就看你怎么去度过。
愿望你脚踏实地,牢牢抓住地面,才不会怕前面的深坑。
当然这首诗是有糟粕,因为贫贱也许并非是不够勤奋,而是遭遇了某些不可抗的人生节点。
但是有一点还朴素,那就是脚踏实地的辛苦生活,才能规避风险,至少获得人生的内在饱满。
而种植和种树的过程,也是感受生命的存在的质感。
挖土,种植,培育,期待,修剪,成熟,开花结果,人和树木两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