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苦闷和忧愁之情的诗句(道尽世间愁六首古诗词)
中文到底有多美?
2014年,某手机发布会上“Bigger than bigger”的宣传标语一出,瞬间席卷全球。
就是这么一句寻常的广告语,却被中国网友贡献出神级翻译:大无止境,大者为美,大方无隅,逾大之越。
***官网的“岂止于大 ”,更是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深入人心。
这就是中国文字的浪漫,不仅写出了手机屏幕的变大,更传递出永无止境的技术探索与创新精神。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里有一种手法,叫做加一倍,更能诠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与博大,传达出“Bigger than bigger”的强烈艺术效果。
所谓的加一倍,就是此事已经足够让人或悲或喜了,而又同时经历了更让人悲喜的彼事,愈发让人欲罢不能。
这种加强,或是时间,或是空间,或是意象叠加,或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如果简单用成语解释,类似于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火上浇油、锦上添花等等。
不过,这种加一倍的手法,用在离愁别恨里更多,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1.蓬山已远,相思更深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唐•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一》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李商隐笔下的情爱,总给人一种怅惘迷离之感,仿佛世间有无重阻碍,让人爱而不得,欲罢不能,不断地失望,还要不断地追寻。
这首《无题》诗,同样刻画了一个爱而不得的闺中女子。她所爱的人并没有如约而至,任凭明月西斜五更钟鸣,那个他也没有出现在闺楼里。
满腹愁肠的女子只能去梦中追寻,可惜梦中也是离别景象,早已是梦啼妆泪红阑干,难以唤醒。好不容易醒来,女子迫不及待写了书信,甚至来不及将墨磨浓。
就这样梦醒书成,都不清哪个是梦境,哪个是真实。烛光半笼,罗帐上的金色翡翠鸟图案也是若明若暗。而芙蓉被上的清幽麝香,仿佛留存着他来过的痕迹。
在这种凄迷怅惘的氛围下,李商隐在尾联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相思愁苦,借助刘晨重寻仙女而不遇的典故,道出自己爱而不得的悲恨之情。
李商隐从空间上进行加倍处理,先是极言刘晨与仙女所在的蓬山相隔甚远,寻而不得已足以让人怨恨。又言这个女子所爱的人,离蓬山还相隔万重山,这种怨恨更深数倍,愈发缠绵情深,相思难耐。
这种以女子口吻描写异地相思之苦的加倍手法,传递了李商隐内心的爱而不得,难以自拔。
以空间上的加一倍传递离别相思之情,还有贺铸的“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碧山暮云,乡愁更浓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宋•李觏(gòu)《乡思》
作为北宋的一时儒宗,李觏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和北宋名臣邓润甫的老师,并创建了盱江书院,流传至今。
尽管李觏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但远不如这首《乡思》广为人知,正是诗红人不红。
这首诗主旨就是登高望远,去国还乡。但因为运用了加一倍的艺术手法,将羁旅乡愁传达得哀婉至深,引起他乡游子的深深共鸣。
前两句以落日喻天涯,可他登高远望,看尽天涯,却仍然看不到自己的故乡。想见却不见,这种愿望的落空,已经足够让人黯然销魂。
故而他已经怨恨碧山万重,万水千山,就这样从空间上无情阻碍了他的视线。可就当他恨恨不已的时候,又发觉暮云缭绕层层碧山之上,愈发恨意难消。
与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想比,李觏的加一倍用法,不只有空间距离上的阻隔加强,更有黄昏日落意象上的叠加渲染。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碧山万重,夕阳西下,可不就是断肠人在天涯,乡愁难解,恨意难消。
类似的运用,还有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3.逝川离舟,离别更悲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唐•王勃《秋江送别二首•其一》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这本就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情,因为人们总是向往美好,渴望永恒。
就连恃才傲物的王勃也不例外,尤其是当他在他乡送别友人去往另一个他乡的时候。
在那样一个江亭明月、秋水迢迢的送别江岸,王勃已经难以忍受离别时刻的时光流逝,就像眼前江流奔涌不止,让人无法阻断,也无法逃避。
此时又看到渡口树荫掩映下的离舟,内心又被戳痛,无时无处不提示着他,离别即在眼前。
这种加一倍的处理,比李商隐和李觏处理得更为含蓄蕴藉,不再是单纯空间长远的阻隔,而是时间流逝与空间变幻重叠下的怆然与悲伤。
李觏恨碧山还被暮云遮,王勃伤别津树隐离舟。一遮一隐,见而未见,未见而见,悲情已在无言之中。
这种写法,《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最为熟稔,那首《秋窗风雨夕》,“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道尽其内心的悲情愁苦。
4.他乡难忘,故乡何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唐•贾岛《渡桑干》
这首《渡桑干》同样是故土情深,但关于作者的归属,有所争议,一说贾岛,一说刘皂。
但不管作者是谁,都不影响这首诗名垂千古,道尽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悲凉人生。
诗人客居并州十年之久,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十年风霜十年尘,日日夜夜盼乡归。
可就当他以为故乡终将难以忘怀的时候,渡过桑干水意欲归去的时候,却在回望中惊觉,并州已经成了长安以外的第二故乡。
于是,他开始诘问为何要无端更渡,命运为什么就这么无法捉摸。到底是怎样的宿命纠缠,让他体会到了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让他感受到了曹雪芹的“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归心日夜忆咸阳已经足够让人惆怅了,却望并州是故乡,又该如何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种加一倍的艺术手法,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人生的矛盾性和不可控:
在故乡向往远方,在远方我们怀念故乡,我们就这样在故乡和远方中间,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正如饱经风霜的陈寅恪所言: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5.故国深宫,浩瀚悲凉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张祜 《宫词二首·其一》
张祜笔下的深宫女子,是古代古代女子命运被禁锢的一个缩影,当然宫中女子尤甚。
故国三千里,先从空间上传达女子一入宫门深似海之后的离家之远;
深宫二十年,又从时间上道出女子幽居深宫的时间之久和寂寞之深。
在时空的加一倍处理中,勾勒出一个女子将命运托付给君王的无奈,一幅幅宫怨场景近在眼前:
或是,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或是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但张祜不落窠臼,以一首《何满子》的典故,道出女子对自由与幸福的无限向往与渴求。
开元曾有一歌女临刑前歌此断肠曲后悲伤赴死,后有孟才人为病榻上的唐武宗吟唱何满子哀伤致死,无不裹挟在命运无法自主的悲痛里。
尤其双泪落君前,将这二十载的幽居落寞,三千里的乡梦难园,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杜牧极爱这首诗,将此五言诗扩展为七言诗,“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这就是时间、空间与数字叠加的加一倍处理,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浓度,就像柳宗元所言:“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满满的悲凉苍茫之感,扑面而来。
6.风雨黄昏,矢志不渝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陆游此生留给后人的印象,莫不过于铁血柔情,一为唐婉念念不忘,一为故国忧心忡忡。
这首《卜算子》,陆游就以梅花自比,道出他的铁血丹心,虽历经坎坷,仍矢志不渝。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就是用加一倍的艺术手法,道尽他一心报国却屡遭排挤的辛酸苦楚。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黄昏日落已经足够让人悲愁,更何况此时又添风和雨。
可越是这样的凄风苦雨,越能彰显陆游的忠贞不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幽香,是文人风骨,是名将风流,群芳妒不走,尘土掩不尽,纵使死后也不改其志: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种加一倍处理,将爱国之情渲染得更加饱满感人,它是黄昏、风雨意象上的叠加使用。
这种手法,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将愁苦渲染到了极致,尤其经典。
这就是古人笔下的加一倍处理,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悲中加悲,愁中加愁,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与含蓄,演绎到极致。
我们总会被这些哀愁打动,因为有些东西,总会血脉相连,千古流传。就像我们的人生,美好又哀伤,含蓄又悠长。
所以当我们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不妨在这些诗句里排遣忧伤,将庸常的生活里涂抹一点诗意,得到一些慰藉,然后继续轻装上路。
- 上一篇:满船诗意六首诗词(醉客笙歌,明月雪落)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