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longge 09-21 10:56 阅读 我爱育娃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寥寥数语,就将天南海北美食的精髓一语道破,都不过是生活滋润出来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陈立曾说过自己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寥寥数语,就将天南海北美食的精髓一语道破,都不过是生活滋润出来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陈立曾说过自己成为美食家的秘诀,就是用力地认真生活,千万不要蜻蜓点水,否则永远只是一个消费者而成为不了一个输出者。

这就是人间烟火的魅力,只有扎根生活深处,才能制作出抚慰人心的人间美味。

当然,也只有用心认真地生活,古代的文人墨客才能在笔端塑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人间烟火。

在古典诗词里,人间烟火,是炊烟升起的地方,弥漫着田园的饭香与酒香,召唤着人的归来。

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仿佛让人看到儿时妈妈站在村口呼喊儿女回家吃饭的场景,背后的袅袅炊烟就像妈妈的手拂过面庞,温暖又温柔。

这样的烟火往往与诗意并存,给人以宁静,也给人以深思,成为华夏儿女眷恋的心灵家园。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1.渡头烟火,寂寞山居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唐•王维《山居即事》

王维这首诗笔下的人间烟火,一半寂寞,一半闲适。

不像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后,感受到的是回归本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王维曾一度在求仕与归隐之间徘徊,对于世人这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人间美事,他却惊人地两全:不负如来不负卿。

只是在实现真正的仕隐两得之前,王维独自隐居山林之时,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落寞之感。

毕竟21岁就高中状元,诗乐书画无所不工,风流俊秀无人能及,出则有玉真公主的青睐,入则有张九龄的欣赏,再加上父族太原王氏和母族博陵崔氏的显赫家世,自会志在千里。

故而初始隐逸山林之时,还是会心怀庙堂之高。可每当黄昏日落,披着一身落寞走向山林深处的时候,他又会被山林独有的人间烟火所治愈。

尽管闭门深山人迹罕至,但松林遍布的巢窝已有飞鸟山鹤迎着落日余晖而翩然归来。一“稀”一“遍”,就将山林的幽静澄淡传递了出来。

远处嫩绿的竹节上添了若有若无的新粉,昔日明艳的莲花已渐渐脱去红衣。这样的色彩变幻,让此刻的王维感受到生命的静谧与张力。

最妙的还是渡口升起的袅袅炊烟,采菱人唱着民间小曲欢快而归,也让王维感受到片刻心灵的回归: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这样的人间烟火,一半落寞怀庙堂,一半闲适醉山水。终究,王维在晚年寻到真正的心灵家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2.云间烟火,劳动风光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云霞揖神仙,烟火认城郭。

在很多人眼里,云霞与烟火分属于不同的世界,一个远在世外天边,一个近在咫尺尘间。

可在刘禹锡笔下,云霞与烟火并未割裂开来,相互萦绕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人间烟火,就连世外高人也会陶醉流连。

此时的刘禹锡,因为二王八司马事件贬谪出京十载,好不容易被朝廷召回,又因为“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一诗,得罪了权贵,再度贬谪出京,先后辗转远州、夔州等地。

在任夔州刺史期间,刘禹锡深入民间,对当地民歌推陈出新,创造出了脍炙人口的竹枝词。

这首诗就是反映巴蜀山水民俗的重要代表,以诗情画意地形式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美与劳动美。

首句就以一个远景镜头,将春山的绚烂延展开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层又一层的桃花李花由近及远地绽放在漫山遍野之中,一直蔓延到天上云端,特别有动态感和立体感。

而在花木掩映的山野云端,缕缕炊烟正在袅袅升起,让一直在远观的刘禹锡瞬间欢喜了起来,这正是山民聚集的地方,这就是他们固守的美好家园。

接着就来了两个特写镜头,将这抹人间烟火气落到实处:女人身戴金钗银钏下山担水做饭,男人头戴斗笠身挎长刀烧荒种田。

如此男耕女煮,正是寻常人最渴慕的人间烟火气,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叮咚里的钗钏相碰,还有山田忙碌里的长刀霍霍。

生性豁达的刘禹锡扎根到巴蜀生活的底层,将诗意与烟火贯穿到了此生浮沉里。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3.山家烟火,天伦之乐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一》

唐代诗僧贯休笔下的人间烟火,也是来自山间,但多了几份小家庭的朴实温馨。

在一场春雨放晴过后,寂静的山家柴门背后,升起了袅袅炊烟,也飘来了阵阵饭香。

被春雨滋润过的院落庭花,更显娇美迷离。而远处山间传来的潺潺流水,让这座小院笼罩在清新柔美之中。

但最有意趣的还是哭闹着索要树上黄莺的小儿子,这稚气的哭声与清脆的莺啼萦绕在一起,让这份交织着天伦之乐与田园之乐的人间烟火气,唤起了多少人关于三餐四季的诗意想象。

还有这缕缕炊烟背后的饭香,是多少人走过山川湖海,仍然不能忘怀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是情的芬芳。

就像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与少年知交卫八处士别离二十载后欣喜重逢,“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已经是最好的人间美味。那里有旧时光的味道,也有故友情的芳香。

这样的人间烟火,让人只羡“鸳鸯”不羡仙,还如程敏政笔下:空林烟火生,晨炊待香白。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4.渔船烟火,素秋清欢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宋•林逋 《咏秋江》

同样是写雨后炊烟,贯休来自春晚山间,林逋则来自秋暮渔船。

当缕缕烟火未在秋江点染开来之前,诗人目光所及,是一片苍茫的睡意与一片宁静的碧绿。

静默的鹭鸶安眠在迷蒙的沙滩之上,碧蓝的天空仿佛沉浸在盈盈的秋水里,水天相接,波澜无惊。

这样的秋水碧天足以让人心静,但能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林和靖,又怎会只贪恋这单一的宁静。

他最爱的还是雨后芦花掩映的地方,升起了一蓬烟火,摇曳出渔人晚归做饭的身影与饭香。

这一抹烟火摇曳,让性情高雅的林和靖将目光转向人间,即使烟火与他无涉,也抚慰了心灵,享受着一个人的素秋清欢。

同样的秋江烟火,元代的仇远也曾深深迷醉,“最爱此君秋一片,湘江烟火晓初晴。”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5.寒食烟火,百姓疾苦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唐•孟云卿《寒食》

世间帝王无不向往海晏清河,康熙盼望“城市万家烟火近,念兹莫遣有饥寒”;乾隆祈求“万家烟火滋繁庶,足食足衣慎后图。”

这样的万家烟火,才是最抚世人心。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贫富悬殊。就像漂泊他乡贫寒度日的孟云卿,却享受不到这样的人间烟火。

世人在寒食节这天禁火断炊,多是为了纪念寒士介子推。而像孟云卿这样的贫苦人家,断火早已成常态,哪还用为了纪念古人而专门禁火。

这样的贫寒交迫已让人满怀同情,可当这一情景与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对比在一起的时候,更显人世悲凉。

一边是贫居无烟火不独为子推,一边却是轻烟散入五侯家,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同样像孟云卿这样为烟火苦恼的还有韦应物,“贫居烟火湿,岁熟梨枣繁。”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6.咸阳烟火,兴衰交替

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烟火洛阳尘。

百年蚁穴蜂衙里,笑煞昆仑顶上人。

—元•元好问《杂著》

元好问笔下的烟火,确切地说不再是炊烟,而是战火。它代表了历史的风起云涌,兴衰更替。

昨日还叱咤风云的东周,今日就被秦始皇的君临天下所取代。然而历史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当西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昔日风光的城都,逃不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人生百年,这些王侯将相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最后也逃不过蚁穴蜂巢里的一抔黄土,掩尽枯骨。

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还要如此殚精竭虑,机关算尽,只能笑煞昆仑山上修仙人。

元好问用这抹咸阳烟火,映照出历史兴衰,警惕世人切莫过于执着名利,不失为一种智慧。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这就是古人笔下的人间烟火,有人乐在山林,有人忧在白屋,有人思在古道。

最美的人间烟火,不在虚无缥缈间,不在勾心斗角处,而在用心努力生活的三餐四季。

它是万家烟火里有你的一抹,是历史烟尘里有你的一瞬,痛痛快快地活,认认真真地爱。

愿此生,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

文章评论

炊烟袅袅六首古诗词(染尽人间烟火气,知食知味知人生)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