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画画 > 当前文章

画画

赞美藜蒿经典古诗(早春野菜藜蒿古诗七首)

longge 12-05 19:56 阅读 我爱育娃
藜蒿,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早春著名的时令野菜。在年节期间,一斤藜蒿可卖到20元左右,清炒藜蒿,藜蒿炒腊肉,以其鲜脆甜美的早春滋味,倍受人们喜爱。不过到了立春之后,藜蒿大

藜蒿,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早春著名的时令野菜。在年节期间,一斤藜蒿可卖到20元左右,清炒藜蒿,藜蒿炒腊肉,以其鲜脆甜美的早春滋味,倍受人们喜爱。不过到了立春之后,藜蒿大量上市,价格就会骤降。我往往喜欢这时的藜蒿,花小钱卖上一把,就在厨房里细细剥叶子,那春天的细密的叶子虽然不入烹调,堆在脚边,像一堆清新的绿雪,手上满是藜蒿的清香,很久都舍不得当垃圾扔掉。更遑论藜蒿梗入菜的滋味,是解除年节油腻的那种清爽。

因家族世代务农,所以知道藜蒿,在晚冬早春,长在沙洲水岸,有亲人曾经不辞艰辛劳苦,夙夜涉水,去往水中沙洲割采野藜蒿,是为赚取孩子的学费。但也能够知道,早春时候,正是藜蒿出水发芽的季节,那摇曳的一片青翠的藜蒿海,是江乡最早最清新的春色。

实际古人的味觉,并不输给现代人,或者由于生产力不高,食品多采自天然,藜蒿之美味,并不是现代人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吃饱了寻常饭菜的求新追求,因为至少在上古周朝,就已经将藜蒿,作为早春美味和贵重稀少的菜肴,供奉宫廷。

赞美藜蒿经典古诗(早春野菜藜蒿古诗七首)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周 · 诗经《出车 》节录

春天的太阳,慢慢舒缓的升起,草木开始繁茂向上。

那黄鹂鸟在太阳下鸣叫,水边多的是年轻的女子,在采集蘩草,她们在绿色的草中,舒缓清新。

黄鹂鸟感应早春的阳光,被称为太阳鸟,早春鸟。当黄鹂鸟叫的时候,也就是蘩草茂盛的时期。

我们知道,草本比木本最容易感受春天,而靠近水的草本,则率先发芽。

那么这个蘩是什么植物呢,能够在黄鹂鸟的早春就这么茂盛?

在诗经的另外一首诗里,我们还看到采蘩,通常是在沼泽,水边,山涧旁边,也就是这种植物近水,但不是完全生长在水中。

采集它的人,是用作宫廷的早春祭祀,祭祀先祖,并且是种悠久传承的礼仪。

说明在周朝,或者先周之前,这种生长在水边的早春植物,就已经是重要的食品,或者曾经缓解过祖先们食物短缺时的艰辛,又或者是这种植物的甜美,胜过了同时期的各种蔬菜草本。

实际上大家已经知道这种植物的现代名字,那就是藜蒿。

只不过周朝时代,叫作“蘩”,你看看这个字,就能感受那种早春的蓬勃,何其繁茂。

诗经有关“蘩”的诗有四首之多。和早春的“萍”类,见证了上古人们对于水泽植物的利用和偏爱。古代女子往往在春天出嫁,出嫁前,也会在水边采集藜蒿和萍草,请祖先保佑她幸福,子嗣众多,美满,生生不息。

有时候我想现代汉语中的“频繁”,也许最早来源于沼泽无数的萍草和藜蒿的那种生生不息的美吧。

不过到了汉唐时期,“蘩”很少用于诗词文学,诗词中也很少记录民间的饮食。

这也不奇怪,这都是由贵族,军阀势力掌握政权的两个朝代,连带做官的读书人都在大事件,生存安危里载沉载浮,而民间读书人少,记录细腻的生活的文学文字也少。这种情形在宋朝得到改观。一来是宋朝经济发达,重视农业,二来也是普通人的文化普及率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开始有大量描写生活细节的文学和文字。

比如苏轼,第一次吃到藜蒿,是他43岁,贬谪到湖北黄州的第一年正月。

赞美藜蒿经典古诗(早春野菜藜蒿古诗七首)

“昨日云阴重,东风融雪汁。

远林草木暗,近舍烟火湿。

下有隐君子,啸歌方自得。

知我犯寒来,呼酒意颇急。

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北宋 · 苏轼《岐亭五首,并叙 其一 》节录

藜蒿在宋朝民间,在楚地黄州地区,叫作蒌蒿。

这里是古楚地带,多水泽,自然近水采食藜蒿的风俗流传,且藜蒿是天然的江乡美味啊。不过就算是在藜蒿丰富的水乡,正月里吃藜蒿,仍旧是给予重要客人的款待,因为早春水寒,颇费人力。

昨天云气深重,东风融化了雪,变成了春雨。

远处林木黯淡,近处春雨房舍,春寒料峭。

但是我遇见了此地的隐士,知道我这么冷前来,赶紧上酒备菜,热情款待。

我早就听说,这里的藜蒿是美味,今天我才看到,看到藜蒿短短,新鲜的嫩芽带着一点微紫的颜色。对方为我杀鹅煮肉,丰盛之极。

这也是唐宋诗词中,第一首写细写藜蒿的诗。

看到这里,在江乡居住的人一定会会心。

真正的野生藜蒿的嫩茎和嫩芽,是带着一点紫红的,有着浓郁的藜蒿清香。

而现在的藜蒿,多半进行人工的大棚水养,产量更高,但是独独就少了那一点紫红的原始颜色和浓郁的藜蒿风味。但是也是时令的好菜。

那么苏轼第一次吃藜蒿之后,就爱上了藜蒿的美味。

想必黄州的四年,他如此乐观,成为美食家和诗仙,也和吃了这里四年鲜嫩的藜蒿有关。

因为美食美景,接地气的投入生活。可以治愈仕途的坎坷。

赞美藜蒿经典古诗(早春野菜藜蒿古诗七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北宋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1085年)

十年之后,苏轼在江苏看到僧人画的一幅早春图画,写下了著名的诗。

这首诗,很多人记得前面两句,桃花初放,春江上已经有鸭子游来游去。

但是很少人注意下面两句。

这实际写的是早春的江边,藜蒿在江边摇曳蓬勃,芦苇刚刚出水,正是河豚溯游,人们正好捕捞鲜美河豚的时候。

这真是吃货本色。

如果你知道苏轼在黄州吃了四年的藜蒿,毫不厌倦,你就知道他写这首诗时,有多么的投入和快乐。藜蒿,芦白,河豚,都是早春美食。

遍地藜蒿,对于许多人无感,但是对于苏轼来讲,那就是连着舌尖肺腑的春天。

赞美藜蒿经典古诗(早春野菜藜蒿古诗七首)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北宋 · 苏轼《过土山寨》

这是苏轼在船上,早春风来,他在河道的船上。正巧这天他要去南边,也正巧起了北风,真是春天里的顺风顺水。

不过这里是春天里的北风,想必是天气骤变,连带江浪也颠簸。

正好在过土山寨时,停船,叫人去码头买了一碗面,这面里有什么呢,有新鲜的藜蒿。

结果他就着颠簸起伏的船吃面。

看见一大碗面,在桌子上汤水晃动,只有上面的藜蒿像筷子一样浮在汤上,纹丝不动,像筷子,又像簪子,动静之美,白绿的色彩照应,让这窗外的风浪,也变得无足轻重了。

这倒让我联想,这汤碗到底有多大?

或者正是因为在民间,和普通人一样吃饭住宿饮食,这里的碗显然不是为苏轼准备的,倒是古朴真实到,就是普通的人民生活,海碗汤面,家常藜蒿。

杨柳未必留人,但是藜蒿美味,是彻底留住了苏轼的心,不再有仕途漂泊之感,反而生出了乡野的笃定。一蓑烟雨任平生里,少不了藜蒿香气。

赞美藜蒿经典古诗(早春野菜藜蒿古诗七首)

“等推三界纳秋毫,错被人呼世外高。

已办绿蓑青蒻笠,溟濛烟雨掐蒌蒿。”宋 · 饶节《谢洞山和尚惠蒌蒿种 》

藜蒿在北宋开始人工种植并推广。

有没有苏轼传播的功劳呢?肯定是有的。起码他让黄州的藜蒿声名更响亮。

但是在其他地方,人们也喜欢吃藜蒿。

这不,一位诗人吃了藜蒿,还要向种植藜蒿的和尚讨要藜蒿种子和苗。

他说自己远离尘世,看得清许多东西,所以担了一个世外高人的虚名。

为了让这个虚名名副其实,他准备做一个世外高人的样子。

先准备了蓑衣,斗笠,然后要种上成片的藜蒿,在蒙蒙春雨中享受摘藜蒿,吃藜蒿的生活趣味,要让别人羡慕死。

不过时令菜,藜蒿在宋朝的都市早春时节,价格应该不菲。如果此人想发家致富,靠近城市,运输便捷,这种植藜蒿实在是不错的产业。

无怪他这么开心,等闲就把钱赚了,还保有世外高人的美誉。

赞美藜蒿经典古诗(早春野菜藜蒿古诗七首)

”春水微生放鹢初,和风习习日舒舒。

洲前且为停轻楫,待摘蒌蒿煮白鱼。”宋 · 刘跂《又泛西溪诗十首 其三》

那春水微生,自然是河流解冻,春雨水涨的早春。

天上飘着鸟的风筝,这样晴美的天气,上船旅游。

到了水中的沙洲,且停下船桨,我要摘一把藜蒿,煮这早春最肥美的春鱼。

宋朝人的饮食,离现在很远。

通常我们都是清炒藜蒿,很少用藜蒿煮鱼。

但是想想,也很自然,藜蒿根茎还是颇有脆劲的,藜蒿和鱼的鲜美混合在一起,可以去除鱼腥气,这是简易的渔家吃法,也因为天然,更保留两种食材的美味。

“几种园蔬美又廉,芹芽脆进荻芽鲜。

幽香配酒藜蒿梗,清气宜汤豌豆尖。”清 ·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 其一百六 杂记》

这首诗还真用方言,才能读出中间的生活味道。

早春三菜一汤,一杯小酒。

水芹菜,芦白,清炒藜蒿梗,豌豆新芽打汤,其中水芹滑,芦白嫩,藜蒿则是下酒好菜,脆鲜甘美。一筷藜蒿一杯酒,那是细细咀嚼的春天。

赞美藜蒿经典古诗(早春野菜藜蒿古诗七首)

其实我更喜欢站在野藜蒿的水边,成片的藜蒿摇曳,江天早春,其浩渺春气,是自然的,也是历史的,那吹过藜蒿的风也吹过屈原的长发,藜蒿也是屈原的芳草吧。

文章评论

赞美藜蒿经典古诗(早春野菜藜蒿古诗七首)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