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心得分享 >  当前文章

心得分享

5岁的小朋友,数学思维该启蒙到什么程度?

admin 03-16 14:04 阅读 我爱育娃

5岁的小朋友,数学思维该启蒙到什么程度?

5岁的小朋友,数学思维该启蒙到什么程度?
 
 
前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个特别朴实的问题——
孩子上学前,想来点数学启蒙,但要达到什么水平才到位?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默默潜水,不能张嘴。毕竟,学前数学这个东西现在是层层加码,越作越妖。
 
从五位数心算派,到三岁奥数派,到传说中的“海淀标配”——学前必须(???)刷完小学教材……在这种大环境下,要谈启蒙的天花板,最终的结论一定不是数学,是玄学。
 
但是呢,作为一个比较懒的家长,为了给信仰保留一点尊严,我还是多嘴提出了一个参考标准——以一套绘本《数学小天才》的计算思路,作为顶线。
 
请注意是顶线,而不是底线;我个人觉得学前数学没有什么非要不可的底线,只要能数1-10,后期翻盘的变数太多了。
 
相比之下,设定一个“够了,不必再多强求”的天花板也许更重要,可以让我们在高歌猛进的大环境下,多一点底气和耐心,给孩子打好基础,而不是无脑地去刷一本本教材和习题集。
 
先回到问题本身——学前数学启蒙,能学到什么程度?很多家长非常在意这个问题,然而,这却是一个伪命题。
 
最明白的事实就是,很多孩子刷完校内数学、读完语文课本,英文当然更不在话下,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重新读一遍小学,没有直升初中呢?
 
最无用的结果是,家长以为自己在启蒙,但其实只是把学校的东西依葫芦画瓢,提早学了一遍。该考90的孩子还是90,80的还是80,最多写字的速度快了一点。
 
而我个人觉得,如果家长一定要提早去做一些启蒙,一定不是把一遍能学会的东西学两遍。而是去了解一个能得90分的孩子,思路上欠缺的10分会扣在哪里——然后做一些相应的拓展,能给娃最终加上5分,那就谢天谢地了。
 
本着这个思路,以之前谈到的《数学小天才》作一个例子。这套书是把一年级孩子的计算水平,定义为如下程度——
 
百位以内进退位加减
20以内乘除
有分数概念
——
但必须举一反三,杜绝死记硬背
 
这也是我心目中,懒人爹妈走校内路线够用的水平,如果娃有拔高的天资,也进可攻退可守。
 
它有一个非常值得吐槽的全称《数学小天才的一年级预备课》,但事实上个人觉得它的定位不是什么天才,而应该叫做很普世的——“一个基础扎实的一年级学生该掌握多少种计算思路”:
 
拿《减法》这本作为例子吧,刚好,它谈到了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娃20以内熟练了,如果学竖式就是分分钟,但从长期思路上来说,现在能不能刷两位数退位减法呢?
 
比如说,小朋友要做这样一道题——
 
37-19=?
 
直接走竖式路线的话,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两步——
 
30-10
+
17-9
 
但是呢,一个基础扎实的小朋友除了会写答案,至少还要掌握以下几种思路:
 
凑整
37-19 =37-20+1
 
 
用翻倍的原理简化
37刚好差不多是19的两倍
所以,把37-19理解为(38-1)-19
也就是(19*2-1)-19
 
 
用加法反推验算
简言之,不仅要会做37-19=18
还要知道为什么可以反推19+18=37
 
这样一看,减法绝对不是竖式那么简单啊。给孩子一点时间去和数字游戏,感受其中深层的一些思路、技巧,才是启蒙的意义。
 
所以,我目前就心安理得地不教了……
 
再谈谈这套书里,特别有趣的《除法》吧。也许我们这代人对除法的概念,大都是从背九九表开始的。但没有九九表的美国人,在介绍除法概念时,反而丰富了很多。
 
比如,“把15个玛瑙,5个装一盒,能装几盒”,这样的问题,居然可以从更本质的减法引入:
看上去似乎天经地义的“管他三七二十一”,也是有理有据,有分有合的———先凑出孩子们更熟悉的3个5,然后做出21-15=6,再分成3个2。和“翻倍”概念相对应,在➗4时“切分”,也是巧算除法的常用方法。
 
小学应用题中,经常让家长和孩子头大的“0点”,可以通过数轴一步一步地去习惯:
看上去是不是很头大?但请看这本书列出的算式本身,仅仅包括了20以内的乘除法。
这种理念就是我更推崇的——学前启蒙重在方法、思路,而不是数字的大小、机械计算。如果孩子有了凑整、翻倍、数轴的空间概念……即使学前不能口算两位数的加减,那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这完全可以是入学后书面学习的任务。
 
事实上,奥数在起步阶段,很多思路也是从这些扎实的基础中来。
 
不过,除了计算,还有另一个小问题,就是数学中的“人文”思路,有些小朋友可能需要家长特别关注一下。
 
这个问题的起因,就是读了楼上那本《除法》,小朋友第一次接触到了除法,我一看——20以内,不难,这不就可以上应用题了吗?!
 
于是,我拿起旁边的一块手帕:“孩子,这块手帕的长度是15厘米,现在我们把它折成3层——告诉我,现在它的长度是多少?”
 
答:“15厘米!”
 
“怎么还是15厘米!……等等,好吧,‘现在它的长度’确实还是15厘米……但我不是那个意思,你看,已经折了3层,3层哦!每一层是几厘米?”
 
小朋友(看着妈妈展示的手帕侧面金边,思考了一会儿):“0厘米?”
 
“怎么会是0厘米!……等等,我说的是每一层的长度,不是宽度……”
 
在这个悲伤的故事里,其实15➗3对孩子来说还可以啦,但她不能理解的呢,是出题人在想什么。在低年级阶段,家长和孩子在作业上相互伤害,应该不少都是出于这个原因——思路不同,需要交融。而学习的过程,也是小朋友们社会化的一部分。
 
如果家有小娃,还没到开始计算的时间,家长读一读,其实也是很不错的,世面上的一些“科学方法”的智商税,书里其实直接就把真经写出来了。徐徐而行之,配合一点口算练习,相信到时候就足以应付最离谱的小学入学要求啦。
 
 
 
 

文章评论

5岁的小朋友,数学思维该启蒙到什么程度?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